范成雕博士在2025年新加坡Token2049大会(10月1日16:30, TON舞台)15分钟演讲译文
尊敬的各位来宾,下午好!非常荣幸能在Token2049新加坡大会的TON舞台,与全球Web3领域的同仁们交流探讨。今天我想和大家分孚的主题是“加密货币的未来:从流动性到实用性——Web3的创新之路”(The Future of Cryptocurrency: From Liquidity toUtility - The Innovation Path of Web3)。
过去几年,加密货币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,市场对流动性的追逐推动了不少技术与模式的迭代,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行业当前正面临一个核心挑战:如何让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跳出“金融属性”的单一框架,真正落地到普通人的生活中,创造实实在在的社会实用性(social utility) 。
很多人提到Web3,首先想到的是交易、投资等场景,却很少看到它在日常消费、公共服务、中小企业运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——这不是技术本身的局限,而是我们在创新方向上需要调整的重点。比如在新兴市场,仍有大量人群面临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问题,区块链技术本可以通过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特性,为他们提供转账、支付、小额信贷等基础服务,但目前这类落地案例不仅数量少,还存在用户门槛高、体验不流畅等问题,难以真正触达需求群体。
除此之外,行业还需要应对经济公平性(economicfairness)的挑战。当前部分加密生态中,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参与者手中,普通用户很难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,这与Web3“去中心化、普惠化”的初衷相悖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不能只依赖技术优化,更需要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生态规则,让每一个参与到Web3建设中的人,都能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。
值得庆幸的是,人工智能(AI)等前沿技术的发展,为Web3突破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可能。AI与区块链的结合,不仅能提升链上数据处理效率、降低用户操作门槛,还能催生更多创新应用场景。比如通过AI算法优化链上资源分配,让小额用户也能高效使用区块链服务;再比如利用AI构建智能客服与风险防控系统,解决加密应用在用户教育和安全保障上的短板,让更多人敢于尝试、愿意使用Web3产品。
未来几年,Web3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“谁能创造更高的流动性”,而是“谁能打造更具实用性的产品与生态”。对此,我有三个方向想和大家分享:第一,聚焦“小而美”的落地场景,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,比如社区服务、本地生活支付等,打造轻量化、易操作的应用,让Web3融入日常;第二,加强跨行业合作,推动区块链与传统产业、公共服务领域的融比如供应链溯源、政务数据管理等,借助传统行业的场景优势,释放Web3的技术价值;第三,重视行业
共识建设,共同制定更完善的行业标准与监管适配方案,为Web3的健康发展营造稳定的环境。
最后,我相信,当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真正实现“从流动性到实用性”的跨越,We b 3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、实现普惠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也期待未来能与各位同仁携手,在这条创新之路上共同探索、共同成长,一起见证Web3的美好未来!谢谢大家!
本站(Picn.cc)文章与教程皆为网络搜集和个人分享,并非代表Pi Network官方言论。如有误,望广大Pi友指正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